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

歐洲共產獨裁政權的瓦解


第三節 歐洲共產政權的瓦解

   蘇聯的政治改革
一九八五年出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的戈巴契夫,目睹十餘年來蘇聯經濟成長停滯,人民生活無法改善,他以在黨政機關服務長達三十餘年的經驗,再加上深入研究的結果,認為此一現象所以形成,實與過去蘇共僵化獨裁的政經體制,壓抑了人民的工作意願有著密切關聯,因此在一九八六年間即公開提出「民主」和「開放」兩大原則的改革計畫,以期將蘇聯改造成一個經濟繁榮、政治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戈巴契夫此一改革計畫提出後,中間經過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獲得大多數人民的贊同,再經過蘇共全體代表大會及最高蘇維埃的數次集會討論規畫、制定有關法令等過程,直至一九八九年三月蘇聯才第一次舉行全國公民投票,選舉由2350名人民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其中有不少非共產黨員當選,這是蘇聯邁向民主的第一步。
  一九八九年五月蘇聯第一屆人民代表集會,除了修改蘇聯憲法中原有不合時宜的條文如黨禁等以外,並訂定總統選舉法等;一九九O年,人民代表大會始選出戈巴契夫為蘇聯首任總統。此外,蘇聯內部十五個加盟國,也在同年經由公民直接選舉的方式,各自選出自己的總統,各加盟國均享有充分的自治權,蘇聯從此轉變成為一個民主的聯邦國家。

東歐各共產政權的瓦解
蘇聯是歐洲共產集團的龍頭,它在政治上的一舉一動對歐洲其他共產國家統治者來說,都具有示範與模仿的作用;對被統治的一般人來說,戈巴契夫倡導的民主與開放兩大原則,卻成為對專政的共產黨爭取參政權的護符。因此,在蘇聯長達五年的政治改革過程中,歐洲其他共產國家也被帶動走向政治改革的途徑。
  除了蘇聯以外的歐洲其他共產國家,計有波蘭、東德、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八國。這八國各有各的改革演變過程,茲以波蘭、東德和羅馬尼亞三國為例b說明三種不同的演變模式:
  (一)波蘭 早在一九八0年夏,由於當時物價高漲,工資所得無法支應生活,格丹斯克列寧造船廠的工人,就起來發動全國工人,為爭取自身利益計,組成「全國獨立自治工會協調委員會」,簡稱為「團結工聯」,並推造船廠電機工程師華勒沙出任主席,從此以後「團結工聯」就成為波蘭不滿現實人群的代言者。到了一九八九年波蘭共產黨既然效法蘇聯,而於當年六月舉行大選,團結工聯推出的候選人卻大獲全勝,隨即在八月間接掌原來波共的政權,在東歐首先組成一個非供的民主政府。
  (二)東德 一九七一年出任東德共黨第一書記,不久又接任總統的何內克,原是共產黨中極端保守分子,即由於他堅持計畫經濟的政策,導致嚴重的經濟蕭條,失業人數激增,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民怨已經沸騰。一九八九年十月七日本來是東德建國四十週年紀念日,政府準備盛大慶祝,但是到了十月初,東德各大城市相機發生大規模反政府的遊行示威,何內克被迫,只好在十月中旬稱病,辭去第一書記和總統職務。
何內克的去職,東德情勢並未因之好轉,許多失業或心向民主的東德人民都紛紛找尋各種管道逃往西德,十一月九日甚至演進而為群眾持電鑽、鐵銼等工兵,拆毀分隔東西柏林圍牆的事件。當時共黨政府被逼,除了明令全面開放東西德間的邊界,任由人民自由通行外,更逮捕何內克予以審判,藉此以平民憤。接著還效法蘇聯的改革*明令解除黨禁、舉行大選等。
到了一九九0年三月,在東德舉行的第一次公民投票中,與當時西德執政黨同名的基督教民主黨得票最多。後來除由基督教民主黨頜導組成民主政府以外,在同年十月間更與西德達成統一合併的目標。
  (三)羅馬尼亞
一九六五年即出掌羅馬尼亞政權的羅共頜袖西奧塞斯古憑藉著共產黨的嚴密組織,統治羅馬尼亞二十餘年,一度曾經在共黨世界中頗為活躍。但是由於他好大喜功,推動的經濟政策不當,人民生活無法改善,再加上他個人及其家族的窮奢極侈,致使一般人民對他漸生反感。到了一九八九年十二月間,羅馬尼亞西部邊境上一個小鎮裡的一位神父,由於公開發表反政府的言論,致遭警察毒打凌辱,而鎮民起來救援神父,乃演變為警民間的嚴重衝突,被殺民眾竟多達數千人。
這一慘案經媒體報導後,全國人民反政府的情緒急遽升高,首都十五萬示威群眾獲得駐軍的援助,而於十二月二十二日將安全謷察擊潰,且由得各重要政府機關。西奧塞斯古眼看大勢已去,乃偕妻子及親信數人乘直升機倉皇出走,三日後卻被軍隊逮捕,當晚特別軍事法庭就以屠殺人民六萬人、破壞國家經濟、貪污罪名起訴,並迅速將他夫婦兩人判處死刑。由原於十二月二十二日反供人士組成的救國陣線接掌政權,除在一九九0年一月宣布共產黨,為非法組織外,還在五月舉行的大選中大獲全勝,羅馬尼亞從此也走向民主。
  除了上述三國以外,東歇其他五個共黨國家也在一九九0至一九九一年之間相繼改採民主政治,共產黨政權瓦解得如此快速,實出乎世人意料之外。
  蘇聯改為獨立國家國協
在蘇聯政壇上原有改革派和保守派之分,戈巴契夫是改革派的首領,但是副總統亞納耶夫卻是保守派的重要分子。一九九一年八月間,當戈巴契夫前往克里米亞度假時,亞納耶夫在莫斯科就與幾位軍政首長組成一個團體,除了下令克里米亞駐軍扣押戈巴契夫以外,並對外宣稱戈巴契夫因健康狀況欠佳,無法執行總統職務作為藉口,企圖接掌政權。此事發生後,蘇聯加盟國中最大的一國俄羅斯的總統葉爾辛洞燭其奸,毅然起來反對這一政變,號召全國軍民聯合起來,共同援救陷於危難中的戈巴契夫。雙方在莫斯科對峙歷時三天。
在這三天中擁護葉爾辛的人數日益增加,支持亞納耶夫的人數卻日益減少。亞納耶夫被迫,終於承認政變失敗,答應釋放戈巴契夫。及至戈巴契夫返抵莫斯科後,葉爾辛除了逮捕亞納耶夫等政變要犯下獄治罪外,更以蘇共中央黨部參加政變為理由,下令查禁共產黨、沒收共黨財產等,而使蘇共也遭受致命的打擊。
  自從經過前述八月政變事件後,葉爾辛的聲望有凌駕戈巴契夫而成為蘇聯主導者的趨勢。他目睹蘇聯十五個加盟共和國都已選出自己的總統,而且都各自珍惜自己國家的獨立自主權,乃建議將原有蘇聯的嚴密組織,改為鬆散的國協,稱為「獨立國家國協」。
葉爾辛這一建議,後來獲得多數加盟國的贊同。但在著手改組時,卻發生下列兩事:1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都不願參加這一組織,致使新成立的獨立國家國協的加盟國,只剩下十二國;由獨立國家國協組成後,原有蘇聯組織勢須撤銷,戈巴契夫即因這一情勢逼迫,乃在同年12月25日自動在電視上向蘇聯人民公開提出辭去總統職位,退出政壇,恢復平民身分。接著成立的獨立國家國協組織,由於各加盟國各自推動其改革,而使改革進入另一新階段。
[注 釋]
0一九八七年戈巴契夫分別以俄文和英文*在蘇聯和美國同時印行他寫作的題名「改革:對我 們的國家和世界的新思維」一書,其中對他的改革主張有詳細的說明。
0參加團結工聯活動的人,除工人以外,後來還擴至腦力勞動者如學者、醫師、教師、律師等,甚至農民也紛紛加入,極盛時人數約占波蘭勞動人口約三分之一。領導人華勒沙由於有卓越的成就,除了曾獲諾貝爾和平獎以外,並在一九九0年當選為波蘭總統。
    研究與討論
一、試研討戈巴契夫所以要提出改造蘇聯的原因和背景。
二、試研討波蘭由共產走向民主的歷程。
三、試研討東德由共產走向民主的歷程。
四、試研討羅馬尼亞由共產走向民主的歷程。
五、試研討蘇聯所以改為獨立國家國協的原因與背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