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9日星期二

福利國家(英語:Welfare State)

福利國家英語Welfare State)的說法有三種主要解釋:
  1. 國家提供福利服務;
  2. 國家對他的居民所有福利負責,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但從理論上說,這種責任應該包括全面的福利,福利國家也意味著國家的責任要覆蓋一個最低的全面保障要求,在這方面「福利國家」和「福利社會」的概念有所混淆,因此也容易引起爭論。
  3. 有許多福利國家,尤其是象美國等國家,福利並不由政府提供,而是地方政府、慈善團體、合作組織、私人企業等共同提供的,這種現象實際應該稱為「福利社會」[1]
有時福利國家也指國家資本主義的國家形態。

語源[編輯]

「福利國家」這個詞來源於19世紀的德國,當時俾斯麥實行的警察國家政策,1870年德國的歷史學家描述俾斯麥的「國家社會主義」政策是在創造一個「福利國家」(德語Wohlfahrtsstaat[2]Bismarck's policies have also been seen as the creation of a welfare state.[3]後來英國作家在一篇文章中採用了這個詞彙[4]。不過,現聯邦德國使用社會國家德語Sozialstaat)來表示類似概念。
義大利語稱為「社會國家」(義大利語Stato sociale)。
瑞典的福利國家稱為「人民家園」(瑞典語Folkhemmet),是從1936年開始,是由工會和大公司達成協議,共同創立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健康保障體系。
法語稱為「國家保障」(法語État-providence),是起源於1854年-1870年第二帝國期間諷刺帝國實行的福利國家政策。
西班牙語「福利國家」(西班牙語estado del bienestar)和葡萄牙語「社會福利國家」(葡萄牙語Estado de Bem-Estar-Social)都是直接表示。
日本南韓均採用漢字「福祉國家」(日語福祉国家韓語福祉國家(복지국가))來表示此概念。

福利國家的發展[編輯]

現代福利國家是從19世紀逐漸發展起來的,和救濟貧困不同,最早見於德國俾斯麥的社會保險體系,北歐國家是從自治、互助福利體系發展起來的,其他從1930年起,如荷蘭澳大利亞烏拉圭紐西蘭等是由政府提供發展起來的。
20世紀的大蕭條促使許多國家選擇了福利國家的道路,為窮人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服務,被認為是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中間路線[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許多國家選擇了為人民提供部分或全面的社會服務體系。
現代福利國家從提供現金福利(養老金、失業補助)擴大到其他方面(衛生保障、嬰幼兒保障)等,通過這些福利,福利國家已經影響了他們公民的消費和休閒的習慣[6][7]
由於石油收入的增加,沙烏地阿拉伯[8][9]科威特卡達巴林阿曼等產油國也成為了福利國家。

兩種方式[編輯]

造成福利國家有兩種方式:[10]
第一種是國家只負責向「最需要的人」提供福利,這種方式需要政府官僚去區分誰是「最需要」的人,因此政府要密切關注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將作弊減到最低,因此會將人民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接受福利的人,另一類是需要為政府福利提供的人,而這類人往往想將福利減到最低。
另一種是將政府干擾減到最少,向所有需要的公民提供福利(例如有孩子、需要治病等),為了提供福利,因此需要高稅收,這種方式受到公民的廣泛歡迎,因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會從福利體系中受益,北歐國家實行的就是這種體系。

防止貧困[編輯]

福利國家政策在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中都降低了貧困現象,這些國家的福利支出起碼要佔GDP的五分之一[11][12]
國家絕對貧困比例
(以美國平均中等家庭的40%為線)[11]
相對貧困比例[12]
福利前福利後福利前福利後
 瑞典23.75.814.84.8
 挪威9.21.712.44.0
 荷蘭22.17.318.511.5
 芬蘭11.93.712.43.1
 丹麥26.45.917.44.8
 德國15.24.39.75.1
 瑞士12.53.810.99.1
 加拿大22.56.517.111.9
 法國36.19.821.86.1
 比利時26.86.019.54.1
 澳洲23.311.916.29.2
 英國16.88.716.48.2
 美國21.011.717.215.1
 義大利30.714.319.79.1

批評[編輯]

對福利國家最主要的批評是試圖將政治置於經濟之上,反對自由放任的經濟體系[13]
也有人批評福利政策造成人民不再依靠勞動工資收入,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福利多少沒有關係[14]。雖然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福利都不如荷蘭、北歐四國[15],但是美國的人均GDP要高於很多福利國家[16]。在消費品方面,人均電視機[17]、人均計算機[18]、人均收音機[19]都要比福利國家高。
另一種批評聲音來自古典自由主義,他們認為從工作的公民手中拿走財富去幫助不工作的人、殘疾人和兒童,就等於偷竊別人的勞動,違犯了保護個人財產的權利。
福利國家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財政開支太大,加重了政府的負擔;全面福利政策導致一些人懶惰,不利於社會進步;政府對經濟的控制阻礙了市場繁榮[20]

福利開支[編輯]

現代世界的已開發國家傾向提供福利,發展中的國家沒有足夠的社會福利資金,但經濟發展和福利開支之間並不是完全一致的[21]
從下表可見,高福利開支並不見得就能造成高增長和低失業率,但也不見得就導致低增長和高失業率。
下表列出一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福利開支占GDP比例[22],以及2001年以美圓(US$)購買力平價(PPP)計的人均GDP:
國家福利開支
(佔GDP%)
不包括教育經費
福利開支
(佔GDP%)
包括教育經費[22]
人均GDP
(PPP US$)
 丹麥29.237.9$29,000
 瑞典28.938.2$24,180
 法國28.534.9$23,990
 德國27.433.2$25,350
 比利時27.232.7$25,520
 瑞士26.431.6$28,100
 奧地利26.032.4$26,730
 芬蘭24.832.3$24,430
 荷蘭24.327.3$27,190
 義大利24.428.6$24,670
 希臘24.328.4$17,440
 挪威23.933.2$29,620
 波蘭23.0N/A$9,450
 英國21.825.9$24,160
 葡萄牙21.125.5$18,150
 盧森堡20.8N/A$53,780
 捷克20.1N/A$14,720
 匈牙利20.1N/A$12,340
 冰島19.823.2$29,990
 西班牙19.625.3$20,150
 紐西蘭18.525.8$19,160
 澳洲18.022.5$25,370
 斯洛伐克17.9N/A$11,960
 加拿大17.823.1$27,130
 日本16.918.6$25,130
 美國14.819.4$34,320
 愛爾蘭13.818.5$32,410
 墨西哥11.8N/A$8,430
大韓民國 韓國6.111.0$15,090

參考文獻[編輯]

  1. ^ Gould, Arthur. Capitalist Welfare Systems. New York: Longman. 1993. ISBN 0-582-08349-4.
  2. ^ F. A. Hayek,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London: Routledge, 1960), p. 502, n. 12.
  3. ^ S. B. Fay, 'Bismarck's Welfare State', Current History, Vol. XVIII (January 1950), pp. 1-7.
  4. ^ Smith, Munroe. Four German Jurists. IV.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01.December, 16 (4): 669. doi:10.2307/2140421ISSN 0032-3195.
  5. ^ "welfare state." O'Hara, Phillip Anthony (editor).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economy. Routledge 1999. p. 1245
  6. ^ Esping-Andersen, Gøsta.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19-874200-2.
  7. ^ Rice, James Mahmud; Robert E. Goodin, Antti Parpo. The Temporal Welfare State: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PDF).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2006.September-December, 26 (3): 195–228.doi:10.1017/S0143814X06000523ISSN 0143-814X.
  8. ^ Social Services ⑵ - Saudi Arabia Information
  9. ^ Royal Embassy of Saudi Arabia London
  10. ^ Bo Rothstein. Just Institutions Matter: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Logic of the Universal Welfare State (Theorie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Cambridge. 1998.
  11. 11.0 11.1 Kenworthy, L. (1999). Do social-welfare policies reduce poverty? A cross-national assessment. Social Forces, 77(3), 1119-1139.
  12. 12.0 12.1 Bradley, D., Huber, E., Moller, S., Nielson, F. & Stephens, J. D. (2003). Determinants of relative poverty in advanced capitalist democrac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8(3), 22-51.
  13. ^ 歐文·E·休斯. 公共管理導論.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年: 110. ISBN 9787300038940.
  14. ^ A. B. Atkinson, Incomes and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5. ^ R. E. Goodin et al, in The Real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6. ^ [1]
  17. ^ http://www.nationmaster.com/graph/med_tel_percap-media-televisions-per-capita
  18. ^ http://www.nationmaster.com/graph/med_per_com_percap-media-personal-computers-per-capita
  19. ^ http://www.nationmaster.com/graph/med_rad_percap-media-radios-per-capita
  20. ^ 孫關宏. 政治學概論.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218. ISBN 7309036611.
  21. ^ Atkinson, A. B. Incomes and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521-55796-8.
  22. 22.0 22.1 Barr, N.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4.
  23. ^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Welfare Expenditure Report (Microsoft Excel Workbook). OECD. 2001.
  24.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Human Development Indicators//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UNDP. 2003.

外部連結[編輯]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