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7日星期六

陈经:2000年到2010年的人均收入发展问题


陈经:2000年到2010年的人均收入发展问题

一.什么是人均收入
如果去查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280元,“人均收入”是6317元。这里多了个“可支配”,但和“收入”就差个几十元。分省市的各地“人均收入“都是如此,就是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几十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11718元最高,山西4724元最低。
这个几十元的差值,按“可支配收入”的定义,其实就是个人交的税。几十元,说明那年头人交的税少。按城镇人的生活方式,“收入”就是一年挣来的所有钱,交完税,就是“可支配”了。这个定义还是不错的,交税要看“收入”,所以先有一个“收入”统计。对个人来说,交完税的钱才是真的可以花的,所以“可支配收入”才是真的。欧美不少国家个税很重,收入听着高,交完税活钱其实少多了。
还有“人均”,最初的意义是家庭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所以,是把不挣钱的人口也算进去了。比如北京人均收入10350元,即使在2000年那时,如果一人一月只挣862元也还是太低了。但如果家庭两人挣钱,无收入的农村来的老人一个,小孩一个,那其实是两口子每人月工资1725元,这就是普遍情况了。
这是城镇,有一个“可支配”的概念。农村的情况又不太一样,城镇居民一般就是收工资,农民还有地里产出的实物,还得做生意一样生产销售,怎么算收入有些迷糊。就又引入一个“人均纯收入”的概念。实物也算收入,按某种规则折算,具体不用管。然后经营收入要减去支出,卖完粮食要除去种子化肥的钱。如果有打工收入,那就和城镇居民一样算。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是比城镇的低多了,三分之一。除了生活确实要困难些,应该也有生活方式不同的原因。比如农民一般不需要房租与日常交通费,吃的未必差,但折不了多少钱。而许多城镇人得把房租与交通费挣出来,吃的都得用钱买,从地头到饭桌上按钱算要多不少。另外,农村家庭一般小孩比城镇要多一个或两个,这也是人均收入少的因素之一。
这是2000年的数据,到2010年变成什么样了?统计局是这么说的: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这里有算增长率,和GDP的实际增长率一样,会扣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免得“收入增长被物价上涨吃掉”。10年过去,从数值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变2.63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3.04倍。当然,这是没有扣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幅度。这个指数就是CPI,准不准先不说,统计局每年都有报,每月数据都有。从2000年12月到2010年12月,每年的数据(同比上年12月的增长率)是这样的: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0.4% -0.3% -0.4% 3.2% 2.4% 1.6% 2.8% 6.5% 1.2% 0.6% 4.6%
照上面的增长率,粗粗的用复合指数算一下。假设2000年初的物价指数是100,每年乘个增长率,复合计算,2010年底的物价就是124.8,11年增长24.8%。年均增长2%,很和谐。
11年,年均2%,我肯定是不信的,有违日常生活经验。现在125元显然没有2000年的100元好使,差不少。但也不是说统计局就赤裸裸胡扯了,我怀疑统计局搞了些技朮性的花活,以至于我们不能这样复合指数往上乘。
CPI无非就是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加权平均。这个“加权”的方法统计局不告诉人,但显然每年都会有变动。老商品退去,一个较著名的例子是BP机。它一直降价,每年拉低价格指数,最后彻底没人要了。还有旧款式的衣服,转年就得降价。新商品加进来,一个例子是房租。以前不算进来或者权重极低,现在等房租已经涨上来了,它再进入指数占一个大比重。每年报的CPI不高,房租一看已经涨不少了,这么处理长期来看的效果就是拉低CPI。所以,就是两个花招:
1.降价的商品让它多在指数里存在,占比大,存在时间长。
2.涨价的商品就让它晚进指数,价格低时占比小,价格高了涨不多了占比再大。
因为以上两个因素,从数学原理上说,用每年报告的CPI复合指数相乘估算物价指数是错误的。这个效果肯定是低估。由于统计局的权重不公开,低估多少就不太好说了。应该也不光是中国统计局这么玩,世界各国都差不多。商品每年都变,调整权重是不可避免的。以前效果不明显,人们也就算了。后来和实际生活反差有些大,就引起注意了。
(二)全是低估
2000年城镇农村可支配收入、纯收入分别是6280、2253元,时间长了,就不去说了。2010年两个数据分别是5919、19109元,这两个数字靠谱么?
用一下“人口抚养比”的概念,100个劳动人口要养多少个人。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68%,居世界最高列。假设这些人全都劳动,71.68个人养28.32个人,相当于100个人劳动只要养39.5个人。
但要注意,如果用39.5来估算“100个有收入的人养多少个没收入的人”,要调整。这里的劳动年龄是15-64岁,15-20岁的相当多的还在上学,正当年的人还有些失业的,这要把39.5往高里调。另一方面,如果是城镇,老年人的退休金不算太少,会把39.5往下调。农村老人64岁以后也有很多继续劳动的,但劳动强度高不了,打工收入也不会高,国家补助数值上不多。城镇一个小孩,要往低调。农村二个小孩,要往高里调。所以,总的来说,城镇的人可能接近3个人挣钱养1个人。对应家庭模型是,城镇爷爷奶奶有两儿子两媳妇两孙子,6人有收入养2个没收入的小孩。农村比较复杂,可能相当于5人养2人。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3人挣钱4人分,所以每人挣钱是25479元,月收入2123元。按城镇居民工资水平,这应该比较合理,大量中西部城镇人口工资不到2000,还有许多东部城镇老人退休金不到2000。真要按城镇人口看得见的收入来统计,全国一平均这个数不奇怪。
农村这个收入我感觉统计低了。一家5口每人5919,一年纯收入29595元,3个劳动人口每人挣9865元。按现在全国的形势,一个农村劳力,一年只挣9865元纯收入真太低了。要注意这是“收入”,不是吃喝花用之后过年带回家的钱。这可能是因为统计局算农民收入不准确。农民很多是没有劳动合同的,打个短工或者组团接活,拿了钱就走,根本不可能查清楚。还有进城卖菜卖烧烤的,这也没法统计。调查人员来问一年挣多少,就随便给个数。不少农民工一年带回家三五万都不奇怪,这是净利润。从我个人接触的农村亲戚来看,也没有一年收入不到1万的。
另外,和2000年相比,2010年农民纯收入只变2.63倍,城镇变3.04倍,城镇基数还高得多。但从舆论反应来看,一般认为农民的生活压力有较大改善,城镇人说物价飞涨工资不涨的多。这应该是统计局没有适应农民收入上涨的新形势,统计手段没跟上。城镇居民因为有工资单,收入统计相对准确。
以上逻辑都只考虑低收入群体,农民统计的偏低了,城镇的相对准确。如果算高收入群体,那就完全没谱了,所以城镇的人均收入也成了胡扯。我认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能用于估算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这还是有参考意义的。但不可以把它理解成和穷人、富人、低收入、高收入平均的结果。真要平均起来,我不知道它是多少,数值肯定要高不少。
北京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真假不知,房价3万是真的。一年收入买一平米房,这不是胡扯么?就再炒,也不可能。关键在于,对城镇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统计,和农民工一样,也是极不准确。这有好几个因素。
1.个人所得税的影响。高收入的税交得多,就想各种法子减少报出来的收入。比较肥的单位就工资少福利多,花头就多了,各显神通。
2.灰色收入多,统计不着。很多人的房租收入私下处理了,不告诉房管部门,统计不着。还有参股分红之类的,都统计不着。还有干私活的,淘宝的,这都不在统计里。
3.还有经营性的收入,统计非常不准。人做生意了,就算注册了,交税了,挣多少钱谁知道?税务部门很多情况都只能估一个数,不可能有准数的。江浙某些地区,看收入数据好象也没啥钱,其实已经不比欧美差多少了。
这么一搞,高收入富人的收入被大大低估了。农村是低收入的估低了,城镇是高收入的大大低估了。就只有城镇中低收入的算是有点谱。
(三)特别的低
前面解释了一些概念,估计了收入数据,说有低估。这是基数给得太低,往高里调,也没有多少。就算完美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1年1.2万,城镇人均1年3.8万,很高么?到国际上看看,还真是特别的低。
印度看上去比中国要差不少,人均GDP只有三分之一不到。但报出来的2011财年人均收入有5.5万卢比,折7945人民币,比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还高。
如果经济全球增速第一这么多年,大部分中国人连印度的人均收入也赶不上,这叫啥?GDP已经超日,在算啥时超美了,5年就大功告成的说法都有了。结果人均收入和印度一个鸟样,是不是有啥不对劲?
再看越南人均收入1168美元,7600人民币,人均GDP1100美元。这又是和印度差不多了,人均GDP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人均收入却完胜中国农民。
再找个和中国人均GDP差不多的国家:泰国,看统计数字2010年刚被中国超过,都是4000美元档次。但是泰国的人均收入数字是4716美元,超过3万人民币,而中国城镇居民才1.9万。这是美国政府网站给出的数据,超过了人均GDP,我也不知道怎么弄出来的。
其实好多国家都这样,看着人均GDP比中国少,而且一般认为中国GDP少报了,但人均收入就是比中国高得多。人均收入比中国农民低的国家,看着都是在地球上活不下去的。怪不得有外国人说,中国有10亿人过着非洲人的日子,要看这些统计数字,是象。
以前经常吵中国GDP是不是低估,为啥数字看着不行,竞争力却很强。后来GDP数字上来了,争论少了些。现在看来,这GDP的古怪,还真比不上“人均收入”的邪门程度。国家实力,进出口数字,外汇储备,到处撒钱,吓唬越南菲律宾,和美国开G2,组织上合,忽悠金砖五国,有点强国的意思。人均GDP,好歹是发展中国家中上游了,说是靠人多凑总GDP,也说得过去。要看“人均收入”数字,中国也别什么全球争霸了,和非洲印度越南就一个档次,等而下之了。还有人认为这不是低估,因为穷人很多。那再加上贫富分化严重,中下层人的生活得水深火热成什么样?
我这不是写控诉文章,说中国人多穷,不如越南人了,有这么写的。也不是想推出“中国人真实收入要高得多”,谁知道有多少,情况太复杂,闹不清。我就是研究一下数据,指出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数据现象。
而且看来“人均收入”这个数据的重要性在上升,有什么倍增计划。而GDP的重要性在往下降,说要降速。也许以后人七嘴八舌研究多了,就有更多共识了,知道中国的“人均收入”大致是怎么回事。比如北京房价5000那会,算高还是低闹不清。后来涨到2万就知道,当初应该是低估了。
(四)数字游戏
现在模糊有个收入倍增计划,一般是地方上放高调,或者某些专家说全国也可以,十二五人均收入翻倍。中央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说法,隐约提了要增收。
从这几年的统计数字来看,如果只是“数字倍增”,我可以肯定,完成目标毫无问题。主要是因为基数太低了,就光在统计上“挖潜”,倍增也搞得出来。从外国的收入数字上看,只要把收入统计标准“接轨”,就不是问题。
比如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很多有“单位”的城市居民在医疗、住房间接得到的福利性收入,有多少?单位住房,500元房租住一月,市场价可能3000。改改统计方法,这就是增收一大块。甚至可以直接就发2500房补,让人自己找地住,单位住房市场化,收3000回来。医疗也是这样,很多单位的医疗补助不少,没算进收入里。如果想法把这些东西算进“可支配”里面,什么GDP、人均收入都能做上去一大块。
再比如对于农民。一个能“自然提升”的是农民消费自用的农产品。过程中和钱无关,这些实物如何估值?很多农民吃得未必比城市居民差,但折算成“纯收入”就少多了。城市人吃饭2000,农民可能算成500就够了。农产品涨价以后,这些自用消费怎么算?农民吃多吃少,谁知道?总得给个说法,往上提不奇怪。
还有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方法,实在是有些粗。好几亿农民,就抽样不到10万户,然后算术平均,样本数比城市要少太多了。农民的收入差异也非常的大,样本小,很容易弄出较大的误差。以前,可能就是在低收入农民群体里抽样多,跑到农村去,在留守人员里查,统计出来数值偏小。以后假设要“往高里做”,那就多抽些收入高些的农民。都不用找农村富户,就多找些出外打工的来统计,收入就能高上去。比如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想做成12000元。农民三口之家,两人打工,一年目标收入36000,每人月收入1500。假设抽样10万户,找8万户这种“典型”的打工农民太容易了。还有不少农民工包吃住,把这些所谓的“福利”折成钱,或者老板们改规矩发钱再收回来,这收入又能做高不少。
以上这些办法,还根本没有去查灰色收入,也没有去查富人。要在统计时专门费心把城镇农村富人群体放进来,能做高多少真不好说,肯定是一大块,可能是最大的一块。再加强税收监管,什么房租淘宝之类的收入也统计进来,也能加一些。
我的意思是,以前的统计方法由于历史因素,留下了很多“统计增收”的窍门,所以想玩数字游戏实现“收入倍增”毫无问题。以前那样统计可能是合乎国情的,后来经济发展变化太大了,偏差就不小了。这也解释了为啥中国人均收入在国际上显得太低,统计因素不小,明明“能统计上来的”特立独行地就是不搞。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哭穷或者藏富,国际国内都有这种动机。穷地保贫困县,富地想低调。象浙江这样的富地,接近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数字却在发展中国家也偏下。浙江这种地方可能是误差最大的,因为企业主群体最多,收入统计上最容易略过,而且一错就是一大块收入。
研究了“人均收入”这个数字,我的结论是,这又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数字,魔鬼在细节。如果不查细节,最后猛地一下端出一个光光的数字,十有八九会偏离事实真相。一方面,现在收入统计在国际上偏低,需要正确理解。另一方面,将来“神奇”的增收,也可能就只是统计调整。
例如贫困人口,中国政府的贫困线标准是人均年收入1196元,低于它就是温饱没解决。世界银行的是每天消费1美元,低于它就是绝对贫困,比中国的“温饱没解决”还惨。按中国的统计,温饱都没有的贫困人口是2000万左右。要按世行的标准,贫困人口数量将仅次于印度,上亿,几亿的说法都有。温家宝在联大会议上的的说法是:“中
西部和广大农村的不少地区仍然相当落后,还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一般的理解,就是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太低,有不少文章要求提高,或者借此说特别穷的人口“真实数字”要比官方数字高得多。其实仅从温饱的事实来说,2000万应该比1亿多合理。我是不信有一亿多人温饱都没解决,如果这样还民工荒,不合理。问题出在中国的人均收入统计,因为它相对国际是偏低的,所以贫困线标准也据此放低。如果要提高贫困线,应该是和改变人均收入统计方法并行的。至于温家宝的说法,是一个典型的统计忽悠。联合国的贫困线是很可怕的,中国过得那么惨的没1.5亿那么多,要有,早翻天了。中国很难找到发展中国家常见的贫民窟,想象中的“农村悲惨世界”其实慢慢在消失,经常就是些老照片。这是人均收入低估的影响,如果要认清真相,得心里有数。
将来如果人均收入“倍增”了,我提醒得留个心眼,啥也别信,要研究细节。即使经济发展、公平分配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太好,做出倍增也毫无问题。特别是把这些目标写成决议之后,那可以100%肯定会实现的。如果要认真搞“收入倍增”计划,最好提出一些靠谱的标准,不要搞数字游戏。我认为,让老百姓真正增收也是有办法的,不是说要靠统计往上做了。理想的情况下,在真正增收、统计上调的双重作用下,十二五之后,也许人均收入数字会变成3-4倍。
(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