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9日星期六

明鏡新聞網: 经济学人:“二代农民工”的麻烦

明鏡新聞網: 经济学人:“二代农民工”的麻烦: 核心提示:“不要抱怨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一代农民工淡出,二代农民工登场。但社会流动的障碍仍然存在。 原文:Problems for migrants 发自:上海 发表:2012年6月2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原文配图】 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核心提示:“不要抱怨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一代农民工淡出,二代农民工登场。但社会流动的障碍仍然存在。

原文:Problems for migrants
发自:上海
发表:2012年6月2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原文配图】

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自发移民改变了中国的城市,改变了全球经济。这些新移民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任务,因为来自农村移民的下一代的 期望提升,以及"二代农民工"子女的期望更是有增无减。他们在城市长大,但是城市提供给他们的工作和教育都没有多大改善。

这很重要,因为"二代农民工"已经达到惊人的数量。从2000到2010,上海的移民数量几乎是开始的三倍,城市里的移民从900万增加到2300万。20岁到34岁的750万上海人中几乎有60%是移民。

许多农民工后代最终和他们的父辈从事相同的工作,住在相同的宿舍。国家统计局做的调查发现,44%的年轻移民在工厂工作,另有10%在工地工作。该调查和 另一个近期的调查都表明,年轻移民对他们能分到的一杯羹很不满意,尽管近年来工厂开出的工资有了很大提升。那些和父母在城市长大移民期待过上舒适的生活, 这更难以满足。他们的抱负受挫,许多做了他们的父辈不曾做的事:跳槽、找下一个工作、再跳槽。

"儿童权利和企业社会责任中心"是位于北京的瑞典"拯救儿童"的合作伙伴,在2011年,他们对五个省的年轻纺织工人做了一个调查。大部分人在刚开始工作 的头两、三年里至少换过两次工作。几乎一半的人为单调的工作而焦虑,为事业的前景而感到绝望。只有8.6%的人说对工作表示"心满意足"。一名工人告诉调 查者说:"我们成了机器人,我不想成为一个只跟机器打交道的机器人。"

被绑在土地上

寻找更好的工作的障碍之一是他们的父母。在中国的户口体系中,有农村户口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农村人,即使他们的父母已经移民到城市,也不论他们在哪里出生。在2010年,上海有390,000六岁以下的孩子被官方划分为"移民"。

他们注定要过着与那些父母是上海本地人的孩子不一样的生活。移民儿童有资格上当地的小学和中学,但是不能上上海的高中。他们比父辈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和社会 福利,一些移民孩子追求不同的工作,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教育还是更有可能把他们带到一条流水线前面,而不是一间大学教室里。

多年来改革家都在呼吁改革户籍制度。农村户口的孩子想过上比他们父辈更好地生活。许多从来没有在田间地头劳作过,但是户籍制度剥夺了他们向上流动的公平机会。

这不太可能很快改变。第一,中国的工厂仍然需要大量的移民,现有制度能够确保许多人到工厂区工作。第二,中国的城市欢迎移民的到来,而没有连贯的计划要教 育他们。2010年,上海有170,000名学生升入高中,但是还有570,000年龄在15岁到19岁的移民孩子无法进入这些学校。“上海政府首先需要 给当地人提供教育资源,”上海慈善教育和培训中心以教授年轻移民如何融入本地生活为己任,该中心的副主任徐本亮(音)说试着告诉移民们:“不要抱怨你不能 改变的事情。”

最聪明的年轻移民在接受教育方面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职业学校,在那儿上学只是一笔交易。在一所上海郊区的技术与商业技术学校,一半的学生是移民,另一半是 当地上海人(5年前,七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是移民)。因为选择读职校的本地人是无法进入正规上海高中的“落选者”,因此移民学生在这儿常常显得熠熠生辉。

张小涵(音)今年16岁,五年前为了能和移民父母一起生活,她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搬到了上海。她的父亲是家具推销员,母亲在商店工作。她学习计算机。张小涵希望获得上海高中的文凭,那就更有机会上大学,但是她也承认,“我需要接受现实,我要适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