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早期工人的组织状况

2009-06-01 11:56:51  作者:  来源:工人网
  1.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工会创建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和世界工人阶级一样,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物。但是,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产生,不仅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产物,还带着灾难中国饱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蹂躏的烙印。明末清初在中国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所出现的、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和自由劳动力市场等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工商业的严格限制,发展极其缓慢。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廉价商品的大量倾销和封建剥削的日益加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形成了中国的产业后备军,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帝国王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使它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帝国主义的对立物——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而特别是造成了在帝国主义直接经营的企业中、在官僚资本经营的企业中、在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中做工的中国无产阶级。”
毛泽东还说过:中国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些”。这是因为工人阶级首先产生于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办的企业中。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为倾销其商品和掠夺中国廉价原料的需要,开始在租界开办轮船修理、原料加工等工厂,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就是从这些外国资本经营的企业中产生的。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僚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官办”、“官商合办”、“官督民办”的民用事业,从这里产生了中国第二批产业工人。在西方科技文明的影响和资本丰厚利润的刺激下,一部分绅商也开始投资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应运而生,在民族资本企业中诞生了中国第三批产业工人。
中国工人阶级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经过了三个阶段。从1840年到1894年,外国资本的侵略方式主要以商品倾销为主,尚未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官办资本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民族工业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近代工人阶级的队伍发展不大,在上述三种企业中的产业工人人数大约有10万人。19世纪9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被迫允许外国资本在华投资设厂,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也同时获得初步发展,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产业工人迅速增加到120万人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无暇东顾,日、美也乘机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到五四运动前,全国产业工人的总人数约计260万人,再加上1800万手工业工人、店员和城市苦力,已经形成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人阶级队伍。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为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阶级基础。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工人阶级的早期状况和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和剥削,经济地位、政治地位。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加上中国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低廉,工人阶级的境况极为悲惨。在当时,中国工人的工时之长、工资之低、劳动条件之恶劣是世界罕见的。自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地工人举行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示威游行以后,世界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到20世纪初都在本国实行了这一制度。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工人每天工作却长达12—14小时,而且,多数工厂没有星期日之说,中国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却少得可怜。据调查,1910年,中国一般男织工每天工资是0.10—0.12元,相当美国男工的十五分之一、法国及瑞士的八分之一;中国女织工每天的工资是0.06—0.09元,相当美国女工的十六分之一、法国及瑞士的八分之一。更为悲惨的是,由于当时技术设备落后,工人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经常处于极不安全和极不卫生的工作环境之中,伤亡事故不断发生。在日本资本家控制的抚顺煤矿,1911年至1913年3年内发生坑内外事故6380次,平均每月177次;死伤工人5850人,平均每月死伤163人。棉纺、机械、印刷、化学、卷烟等行业,因伤亡事故、职业病和职业中毒失去健康甚至被夺去生命者,不计其数,中国工人阶级不仅在经济上受到残酷剥削,在政治上也没有丝毫权利。辛亥革命以前,清政府在官办厂矿都驻有军队,用以“弹压”工人。1912年3月,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规定:“同盟罢工者,首谋处四等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00元以下罚金,余人处拘役或30元以下罚金。”而且在中国近代企业中,还广泛存在着带有封建奴役性质的用工制度:学徒制、包工制、包身工制、养成工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工人阶级的处境和地位,必然激起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尽管,工人阶级反抗斗争的力度,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而不断增强。但早期工人阶级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形式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即为了增加工资、减少工时、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虽然早期工人阶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是,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基本上是农民运动和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还没有明确的阶级意识,提不出本阶级的独立要求和政治纲领。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工人阶级的早期状况,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特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有前途的阶级,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和在大工业中养成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外,还具有它特殊的优点: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具有改变自己悲惨处境的强烈要求,其革命斗争性比任何阶级都坚决彻底;中国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及矿山、铁路、海员、纺织等产业中,这种相对集中的状况有利于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团结;中国工人阶级大多数来自于破产农民,与农民具有天然联系,便于同农民结成巩固的亲密联盟。但是,中国工人阶级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如人数较少,年龄较轻,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观念、小生产意识影响较深等等。
这些突出的优点和弱点,对于中国工人运动甚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它和分散的农民阶级、软弱的资产阶级相比,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进步、革命性最坚决的阶级,必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但是,中国工人阶级自身的弱点也表明,它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本阶级的革命政党。有了这个核心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才有可能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自觉克服自身的缺点,在本阶级的先锋队领导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3.早期工人的组织状况
中国工人阶级的初期组织受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以及本阶级力量的制约,在中国工人阶级产生到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诞生前,早期工人阶级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行帮。行帮是封建社会手工业和城镇苦力的组织,随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行帮逐步超越了手工业和苦力行业,向产业工人渗透。如“菊社”——上海金属加工业的行会,会员主要来自无锡、宁波等江南地区。鸦片战争后,金属加工业迅速发展,“菊社”开始渗透到新式造船工业。到1920年,“菊社”已经拥有相当财产,能保证其4万多成员每天9小时的工作。行帮大多是模仿工商业行会而组织的,称为“公所”或“会馆”,地域和乡土关系十分突出,同一行业的工人,多半是按地区分帮,如上海海员按乡籍分别组织了联谊社、航业公所、定海公所、兴业社等10多个团体。在各大城市的码头搬运工、车船脚夫、城镇挑夫等苦力工人中,所谓广东帮、苏帮、扬帮、宁波帮、湖北帮、湖南帮等,更为普遍。行帮是早期工人群众自发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主要组织者,行帮组织所具有的慈善互助功能,对大部分生活无助、举目无亲、离乡背井的早期产业工人有较为强烈的归属感、亲近感和依赖感。但行帮把工人的群众组织按照区域分裂成狭隘的小集团,束缚了工人阶级的视野,妨碍了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也给早期工人运动的开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中国近代工会萌芽于辛亥革命前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汹涌澎湃的社会主义浪潮,对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借“临时约法”的有利条件,各种各样的政党团体“如春草怒生”。中国社会党、中华民国工党(后改称中华工党)、劳动党、中国无政府党等,都标榜是“工人党”或“社会党”。尽管这些政党的性质尤存质疑,但在他们的推动下,近代工会开始产生。如,工党推动上海制造局工人成立“上海制造工人同盟会”,支持上海缫丝女工成立了“工党缫丝女工同仁会”;中国社会党曾在镇江、江阴等地轿工和水木做工人中组织了工团;无政府主义在广州首创理发工会和茶居工会。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也在香港机器工人中组织了“中国研机书塾”,在广州成立了“广东机器研究公会”,在日本横滨组织粤籍海员成立“联谊社”。这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领导的工会,尽管多为劳资混合的团体,仍带着某些行帮的特点,但它所表现的“这种工会的精神和方法,在中国工人阶级中间,是日趋显著”,“日趋增加”。1912年6月,汉口租界车夫同益会在罢工中产生;1912年年底,上海木工和银楼工人在罢工中也组织了工会。
二次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犹如昙花一现,烟消云散,成为历史的陈迹,近代工会虽然在中外反对势力的压迫下夭折,但工会精神却在工人中生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工会组织和团体,开始带有阶级色彩。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伤组织的“集成同志社”,目的很明确:“目击资方的压迫,工友生活之痛苦,遂毅然联络同志数十人,以谋解放之策”。天津工人在保卫老西开的同盟罢工中建立了“工团事务所”。五四运动后,工会精神更如野火春风,势不可挡。1919年4月到1921年,在上海就出现了55个资产阶级领导的招牌工会。尽管这些工会多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政客、资本家、工头等把持和操纵,但毕竟顺应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有些组织如由国民党人发起组织的中华工业协会,在上海工人的“六三”政治同盟大罢工中起了积极的领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是对中国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禁止工人结社、集会、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挑战和冲击,孕育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会诞生。五四运动前后,香港和广州的“中国研机书塾”和“广东机器研究公会”几经改组演变,成为以工人为主体的职工会“香港华人机器工会”和“广东机器总工会”。1921年3月,中国工会历史上第一个产业工会——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在香港宣布成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