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

沒有工會,市場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

 在市場經濟已經非常發達的國家,工會是什麽樣的呢?工會在維護工人利益方面都做了什麽呢?我們不妨到工會的發源地歐洲國家考察一番。 

  沒有工會就沒有勞資兩利 

  “沒有工會,市場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是德國工會界人士所言。 

  這句話是從德國工會運動歷史經驗中得出的結論。德國是當今世界第三大經濟强國。德國的市場經濟與美國、日本等國家不同。德國以社會市場經濟著稱。什麽叫社會市場經濟?簡單講社會市場經濟理論認爲市場經濟不應該是自由放任的,而應該伴有强大社會政策。德國人認爲,市場經濟對於經濟效率的快速增長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它也有致命的問題,市場經濟不可能自發地解决公平公正問題。因此,需要有保障公平、注重正義的社會政策對其加以控制和約束。通過經濟增長和增加全體人民的福利來消除社會緊張關係,達到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兼顧的目的。北歐的瑞典、丹麥等國家也屬於社會市場經濟的類型。 

  社會市場經濟是許多國家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工黨)的理念與實踐,也是與社民黨關係密切的工會追求的目標。戰後六十多年來,以捍衛雇員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利益爲己任的德國工會,不僅爲德國工人爭取了大量的實際利益、使工人分享了經濟發展的大量成果,而且,爲改革現存制度、推進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工會已經成爲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人們不能不承認,如果沒有工會,市場經濟是無法正常運作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用工是屬於企業管理方的權利。而職業保障對於職工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工人渴望獲得穩定的崗位,免遭失業的打擊。但企業方希望勞動用工越靈活越好。這一對矛盾如何解决?工會在此過程中能做些什麽? 

  在德國,企業不能隨便解雇工人。解雇工人之前,必須要經過工人委員會,如果工人委員會認爲解雇行爲存在問題,就要向企業方提出意見;企業方不接受的話,就可能告上勞工法庭,由勞工法庭做出裁决。可見,在就業保障方面,德國的勞動法律對勞動者提供的保護是比較充分的。而這樣的法律制定出來是離不開工會的努力參與和積極影響的。 

  而在丹麥情况則是另一種樣子。丹麥的勞動力市場非常靈活,也就是說,在丹麥雇主解雇工人是雇主的權利,法律上的限制幷不多。因此,丹麥每年大約有1/3的人要換工作。如此頻繁的流動率,是否對工人的就業與生活造成威脅?丹麥如何做到勞動力市場的活力運行與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同時兼顧?與靈活的用工制度相配合的有兩項制度,一個是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工人一旦失去工作崗位,就可以很方便地拿到失業救濟金,基本生活不會陷入困境;與此同時,以促進就業爲導向的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也已啓動,工人失業後不能僅僅是領取救濟金,還要積極地進行再就業。失業工人面臨兩個選擇,或者馬上接受換崗培訓,或者接受硬性指派的工作,指派的工作一般技能要求不高、路途較遠且收入較低。要想迅速找到理想的新工作,就必須積極地參加培訓和學習,掌握新的技能。如果既不積極接受培訓,又不接受指派的工作,就拿不到失業救濟金。這樣的制度安排,極大促進了失業人員學習培訓的積極性,因此,不斷學習、終生學習的理念在丹麥深入人心。普遍而有效的培訓,一方面縮短了人們的失業週期,另一方面,造就了高素質的丹麥工人。這套靈活保障機制的三個支點: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完善的保障體系加上積極有效的培訓機制,被丹麥人自豪地稱爲“金三角”,它已經成爲丹麥模式的核心機制。而在這個金三角中,工會一方面介入失業保險的管理,一方面全面參與職工培訓,幷爲失業職工提供就業引導與服務。工會成爲金三角的非常重要支撑力量。

 雇主不能忽視的談判高手 

  在德國、瑞典、丹麥這樣的社會市場經濟國家,工會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陪襯。如果你想享有更高的工資和完善的社會保障,你想有更多的休假時間,你想對企業的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那麽,你就加入工會吧!工會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代表工人與雇主進行勞資談判,目的就是爲工人爭取上述的各種權利和利益。工會通過與雇主的談判,爲工人爭得了豐富的實際成果。在這些國家,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工資問題,政府幷不直接介入,它是由勞資雙方通過談判來决定的。於是,工會的組織程度、工會的談判技巧、工會的要價實力就顯得尤爲重要。戰後幾十年來,這些國家工人的工資持續增長,工時一再縮短,勞動條件日益改善,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工會的努力。因此,在這些國家,包括政府、政黨、雇主組織在內的任何勢力都不能無視工會的存在和它的實力。左翼黨派視工會爲社會夥伴,雇主組織將工會看作談判的對手。 

  工會不僅關注工人工資的增加、福利水平的提昇,而且特別關注工人民主參與權的擴大。在工會的努力爭取與推動下,德國、瑞典工人在企業管理和社會參與方面獲得了重大進展。在德國的大型企業中,工人代表可以與資方代表對等進入監事會。  

  在社會層面,與勞工利益密切相關的立法與社會政策制定,都離不開工會的參與。 

  工會對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進和保障作用。在工會的努力爭取下,歐洲國家的工人在相當程度上分享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法制化的集體談判制度、形式多樣的工人參與制度,以及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使得勞資矛盾得以緩解、勞資關係相對穩定,社會發展平穩有序。

  工會關注的不僅僅是漲工資 

  工會除了能爲工人爭取提高工資、縮短工時以外,還能做什麽呢?近年來,全球競爭加劇,對工人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職工培訓越來越成爲工會維護工人權益的新途徑。走在丹麥,人們總是自豪地稱他們擁有高素質的員工。高素質員工得益于丹麥的一整套教育培訓體系。而在這個培訓體系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工會獨特的貢獻。 

  在丹麥,青年人高中畢業後,一部分進大學,另一部分進職業技術學校,接受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然後就業。丹麥有許多職業技術學校,它們一般進行三類培訓,一類是高中畢業生就業前的培訓;另一類是在業工人失業後爲再就業進行的轉崗培訓;還有許多在崗工人,爲了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參加的業餘培訓。 
  丹麥工會是職業技術學校管委會的成員,工會高度關注工人的培訓,雖然培訓本身幷不直接創造就業崗位,但它是就業和再就業的先决條件,在這方面工會是有長遠眼光的。2005年歐洲五金工會提出:培訓是所有工會談判必有的項目——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發出這樣的聲音。可見,工會已經把培訓作爲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

  完善的培訓要靠財力來支撑。丹麥培訓費用來源一是雇主,丹麥法律規定,雇員10人以上的企業,雇主必須爲雇員交每月1100克郎的培訓費;二是政府的支持,培訓費用的一半多由政府支付,工人個人不必爲培訓交費。

  在職培訓深得一些大企業的重視。因爲,現代企業的工人已大不同前,他們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綜合性的知識和技能。一些過去屬於管理層的工作,現在都需要工人參與其中。一些生産流程,專家祗提供大框架,具體流程由工人定,工人的參與大大降低了成本。爲此,工人需要大量培訓:英語、文化、項目管理、機器人編程、設計等。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丹麥工人已經形成了終生學習的理念,除了企業安排的培訓外,他們還會利用業餘時間去接受其他培訓。正是由於具備了高素質,丹麥工人才可能很好地適應風雲多變的勞動力市場。 

  完善的培訓教育體系,成爲丹麥靈活保障機制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工會代表和維護工人權益的有效的途徑。 

同根兄弟:工會與社會民主黨 

  德國和北歐國家工會的實力與社會影響力令人注目。而這些國家的工會能够做到這一切,有一個重要因素是不能忽視的,即工會與社會民主黨的相互支持與合作。上述各國的工會運動有著濃厚的社會民主主義傳統。工會和社會民主黨都主張通過適合本國特點的和平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工會與社會民主黨有著同根兄弟、榮辱與共的關係。像瑞典的社會民主黨就是在工會基礎上創建的。社民黨與工會從各自的角度爲爭取工人的政治經濟權利進行鬥爭。工會通過勞資談判、罷工和參與等方式,努力爭取工人群衆的直接的經濟政治權益;社民黨則通過選舉和議會活動來表達工人的政治要求與主張。戰後,社民黨上台執政,立即與工會共同制定了振興經濟和充分就業的綱領,幷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社民黨與工會形成了重要的共識,社民黨執政沒有强大工會的支持不行,而工人的要求沒有社民黨政府也難以實現。因此,黨與工會形成了密切合作的關係。但是,這種合作幷不等於合一,工會支持社會民主黨執政,但在社民黨執政過程中,工會與它的爭執、探討一直未曾停止。工會和社民黨雙方始終注意各自的角色定位,社民黨執政需要從全局角度考慮政策的制定,而作爲勞工利益代表者的工會則在勞工政策的制定當中體現獨到的見解。工會在涉及勞工利益的政策討論中,堅持工會立場,雙方出現意見分歧是十分正常的。當出現這種情况時,根據所爭論問題的性質,屬於勞工方面的問題,以工會的意見爲主,屬於全社會性的問題,則更多服從社民黨的意見。這種正常的分歧與爭論,促進了社會政策在廣泛吸收各界意見基礎上的不斷優化。 

  强大的工會本著對工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對政府社會經濟政策施加影響,促進社會政策的公正與公平。與社會民主黨一道探尋社會和諧之道。富人高稅收、窮人高福利的政策,相對拉平了人們的貧富差距,因此,在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國家,社會上極富和極窮的人數都不多,中間階層佔大多數。這樣一種棗核型的收入結構,成爲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會應該發揮什麽作用?工會能够發揮什麽作用?歐洲市場經濟國家工會的所作所爲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來源:南方週末 作者:鄭橋(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