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从“法西斯暴乱”到“人民起义”——东德“六一七”事件六十年


从“法西斯暴乱”到“人民起义”——东德“六一七”事件六十年

      当年发生于民主德国的“六一七”事件是最早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群众性自发抗议活动和流血冲突。今年是该事件发生六十周年,“德国之声”电台作了相应的介绍和评论。现将该电台的有关内容转贴在此,供感兴趣的书友参考。

File:Bundesarchiv Bild 175-14676, Leipzig, Reichsgericht, russischer Panzer.jpg
1953年6月17日莱比锡街头的苏联坦克

东德六一七事件是发生于1953年6月17日的一场东德人民示威游行活动。原本是6月16日东柏林300名建筑工人因抗议国营公司领导提高工作定额而不加薪的一次小规模的经济罢工,但是当天工人的要求被拒绝的消息被位于西柏林的美战区电台广播之后,于此日发展成为一场遍及东德各大城镇的人民群众示威游行,提出了撤走一切外国军队,实行言论和新闻自由,释放政治犯,举行全德自由选举等政治口号。开始是东德人民警察出来镇压,后来驻德苏军出动坦克上街,驱散示威群众,酿成55人死亡的流血惨案。为了纪念六一七事件,西柏林通往勃兰登堡门的大街被命名为“六月十七日大街”。



  鲜血凝聚的“六一七”民主自由精神(之一)


  1953年6月17日东德人民起义是德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但是与1956年匈牙利事件相比,这次起义很快遭到苏联占领军的镇压,由于过程短暂,事件在国际上并没有引起很大的震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德国政界、学术界和事件见证人纷纷发表文章和讲话,对这一事件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进行了讨论和全面评估。


  历史回顾

  当年东德政府把这一事件定性为“法西斯暴乱”,把参加罢工和示威的群众称作“法西斯和反革命分子”。几十年来,这一事件在东德成了历史禁区,在西德,“六一七”成了德国“统一纪念日”,但这个日子实际上是人们休闲度假的附加节日,又有多少人会联想起1953年那个血与火的日子?

  经济困境孕育了社会不安

  其实,“六一七”人民起义一开始并非政治事件,只不过是一场工潮而已。1953年,东德的经济陷入了困境。东德政府按苏联模式强行上马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加速进行的重工业建设和农业集体化,打乱了国家预算,另外向苏联支付战后赔款和沉重的出口义务以及占领军和军备费用,使国家经济出现了混乱。农业方面,由于东德的许多前农庄主前往西方,使得13%的耕地撂荒,新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无法应对新形势。农业品供不应求,黄油、蔬菜、水果成了珍品,果酱和蜂蜜价格上涨了70%,市场供应状况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东德政府大刀阔斧裁减职工福利,重体力劳动补贴、单身妇女每月一天的处理家务日和交通费用优惠价格等均被取消。政府不仅不再发给自行开业的工匠和个体业主食品配给票券,而且还加重了对他们的征税。1953年年初,每月逃往西德的难民增加到三万人。三月份,西德登记的东德难民人数达到58000人。

  在此形势下,5月28日,东德部长会议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在不提高工资的前提下,至少应将工人工作定量提高10%,作为向执政的共产党-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乌布利希60岁生日的献礼,从6月30日起生效。此时,为庆祝乌布利希六十大寿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部长会议的这项政令等于使工人的实际收入减少20%至30%,对工人的不满情绪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许多工人要求政府重新考虑这项新政令。乌布利希遵循斯大林主义的原则,把群众的不满看作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客观规律”,他在政治局会议上宣布,决不收回提高工作定量的决定。

  工潮演变成人民起义

  早在“六一七”事件发生前的五月底、六月初,东德各地就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工人罢工事件。在罢工的压力下,一些地区党的领导做出让步,向工人承诺,原工作定量不变,东柏林市甚至释放了被国家安全部门逮捕的工人领袖。6月16日,论坛报发表了一篇维护部长会议决议的文章。文章激起了工人的愤怒,东柏林斯大林大道的建筑工人放下工作,游行至政府区,包围了政府大厦。此时,政治局被迫宣布收回加大工作定量的法令。

  6月15日和16日,东柏林的工人连续罢工,举行游行示威,示威人群扯下了写有党的宣传口号的标语牌,焚烧了波茨坦广场旁的东西柏林分界标志牌,并与东德警察发生肢体冲突。事态于17日达到高潮,东柏林的大中学生和退休人员也加入了示威工人的行列,共有四万多人走上街头。中午时分,苏联占领军宣布实行戒严,苏军坦克开进东柏林市中心,施行镇压。在政府区,苏军坦克冲向人群,枪声响处,示威群众应声倒下。苏军和东德人民警察部队随着坦克清场,无数示威者被捕。下午晚些时候,游行示威遭到血腥镇压。下午五时,东德部长会议主席格罗提渥通过广播发布政府声明,号召重建社会秩序。尽管政府在全国实行戒严和宵禁,东德各地的抗议示威活动仍然持续不断。

  在苏军镇压行动中,估计有50人至125人丧生。苏军临时军事法庭枪决了18人,东德法庭判处二人死刑,立即执行,其中一人是年仅17岁的图林根地区小青年施列格尔。根据原东德国家安全部档案的记载,至少有2300人被苏联和东德法庭判刑入狱。
  尽管东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断言,东德人民的这次起义是西方策划操纵的事件,但实际上西方各国担心与苏联形成军事对抗,在整个过程中都持观望的态度,并没有采取积极干预的步骤。直到起义被镇压后的6月21日,位于波恩的西德联邦议院才在联邦总统豪斯的主持下举行了一次悼念起义牺牲者的仪式,并决定把6月17日定为“德国统一日”。(作者:汪洋)



  鲜血凝聚的“六一七”民主自由精神(之二)


  德国有不少知识界人士把“六一七”事件与1989年和平革命做了对比。他们认为,这两次事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不同,因而结局也截然不同。


  “六一七”与1989年和平革命

  从“六一七”到今天,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在此事件六十周年之际,德国政界、学术界和事件见证人纷纷发表文章和讲话,呼吁全民族对这一事件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进行讨论和全面评估。77岁的莱比锡作家洛斯特曾因公开批评东德领导人在“六一七”事件中的做法入狱多年,他对德意志新闻社说,过去在东德,“六一七”被诬蔑为“法西斯暴乱”,媒体对事件三缄其口。

    在西部,每到这一天,联邦议会发表演说、群众放假郊游,成了“固定模式”,事件本身已被历史遗忘。他说:“德国统一后的今天,需要全民族对这一事件重新进行政治估。”负责管理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档案的联邦特派员比尔特勒女士认为,“六一七”事件中,东德示威群众发出了民主、自由选举和统一的呼声,这次事件是1989年东德和平革命的预演,其深刻意义可以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

  不少知识界人士把“六一七”事件与1989年和平革命做了对比。他们认为,这两次事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不同,因而结局也截然不同。前东德民权人士、神学家诺伊贝特说,1953年,共产主义拥有稳定的政治权力,共产主义正在成为世界强权。而1989年的世界形势则完全不同,作为世界强权的共产主义虽然已得到西方承认,但是共产党国家内部的离心力已占主导地位,从内部削弱了共产体制。波兰、捷克和东德已形成了反对派,共产党的威权在革命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剥落。

  作家洛斯特认为,“六一七”事件与1989年和平革命的政治诉求并不完全相同。1953年事件本来是一场工潮,是为了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工人斗争。事件演变成全民起义后,才提出了民主和自由选举等政治诉求。德国统一问题在当时根本提不上日程。他说:“即使当时苏联做出让步,给予东德人民多一些民主,但绝不会同意德国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八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四个战胜国关注的是对德国实行分治,德国统一的时机还没有成熟。”

  1989年的和平革命中,示威群众第一阶段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是人民”,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公开挑战党的绝对权威。第二阶段以“我们是一个民族”的口号发出了德国统一的呼声。这次和平革命得以成功,是天时地利所促成,尤其苏联的不干预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神学家诺伊贝特说:“苏联知道,使用武力既无法解决东德的经济问题,也不能压制人们渴求自由的愿望。”

  作家洛斯特说,1989年,苏联的实力已经走到尽头,苏联明确告诉东德领导人,苏联不干预事态的发展,东德政府应自己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正是由于苏联放弃了对东德政权长达35年的支持,德国统一才得以实现。

  德国统一后,如何做好“六一七”事件受害者的赔偿工作也是许多媒体讨论的题目。一些受害者指出,他们从统一的国家迄今为止得到的赔偿与他们健康受到的损害和失去的收入相比,数额太低,另外受害者的刑期没有折算成工龄,也影响了他们的退休金的额度。鉴于这些人员大多处于花甲乃至耄耋之年,如果他们在风烛残年不能得到公正补偿的待遇,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遗憾。(作者:汪洋)




  君特·格拉斯:“六一七”不是一场革命   


  在德国上下纪念“六一七”六十周年之际,德国著名作家、二十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发出批评声音说,“六一七”虽然是德国历史上重要一页,但它不是一场革命,它的历史在东西德都被篡改了。


  格拉斯在接受德新社的采访时说:“在昔日的民主德国,‘六一七’被按照当时的模式篡改为一场反革命暴动;而在西德,当时的联邦总理阿登纳硬把它往人民起义上套-而这一事件其实从来就不是人民起义。”

  格拉斯说,他很反感人们以这种方式对待“六一七”历史。他认为,“六一七”是一场没有组织的工人反抗,这一反抗为德国工人阶级恢复了名誉,因为他们在1933年支持了希特勒并因此而写下了一大败笔。他说,“六一七”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它不应该被我们忘却。”

  作为事件的历史见证人,格拉斯回忆说,事件的一开始是因为工作条件和工资与物价问题,后来才发展到要求自由选举,但称它为“一场革命”是无论如何都不妥当的;当时的西德人把这一天称为“德国统一日”还可以理解,因为当时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进行全德国的大选。事件发生时,格拉斯正与他的第一任妻子安娜(瑞士籍舞蹈演员)一起生活在柏林,他们在东西柏林的隔离线西侧目睹了波茨坦广场上的抗议活动,给他以深刻印象的是人们徒劳地将石块投向坦克的场面。格拉斯后来把亲眼所见的这一幕写进了他的《我的这个世纪》一书中。

  苏联占领军残酷镇压了这一工人反抗运动,估计有25至300人丧生,1200人被送进监狱,有的人被关进重刑大牢。格拉斯感慨说:“我们认为这样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从而贬低了这一事件的价值。民主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财富,只有每天对它进行新的开掘,它才得以存在-即人们要利用民主的权利。为此人们要为它进行数十年的、上百年的奋斗。”

  历史学家吉多·科诺普曾说,“六一七”直到1989年6月9日柏林墙倒掉才算真正结束。格拉斯表示只能部分同意这一观点。他说:“这句话里有那么一点点真理。但是必须要看到,与波兰、匈牙利或捷克不同,东德在经历了‘六一七’的惨痛失败后,沉寂了很长时间。”

  格拉斯认为,对西方盟国在事件中的表现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说:“在冷战时期,我们相信西方盟国会毫无保留地为联邦德国撑腰。他们只在一定范围内这样做了,即前提是不破坏占领国之间的约定:这是我的地盘,那是你的地盘。”他说,“六一七”事件中,苏军出动坦克镇压,而美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则袖手旁观。在之后的波兰和匈牙利反抗事件、修建柏林墙和捷克“布拉格之春”中,西方盟国也采取了一贯的袖手旁观和承认既成事实的态度。


德举行各种活动纪念“617”东德人民起义(ZT)
   
  值此6月17日东德人民起义50周年纪念日之际,德国举办了各种活动。德国联邦议院和参议院也联合举行了纪念活动,并强调了6月17日东德人民起义的意义。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在帝国大厦发表讲话,称6月17日是德国自由史上重大的日子之一,并对东德人民起义中的死难者表示哀悼。东德人民起义首发于东柏林,旨在抗议工资的骤减,以后迅速波及全东德地区。东德人民起义遭到苏联红军的镇压,导致100多人死亡。纪念活动以宗教和解祈祷开始,之后,劳总统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向东德人民起义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德国之声2003年6月18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